本文目录
孔子说50岁学易经原话怎么说
为什么当初孔子说他五十岁学了《易经》就无悔了呢? 孔子喜读《易经》,以致《韦编三绝》,即穿竹简的牛皮绳都断了多次。他说自己从《易经》中受益很大,“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被誉为“易学之父”,原因在于:
一、孔子对易学最大的贡献是孔子发现了《易经》的价值,并把它列入“六经”,使《易经》升华为经典著作,从此登上大雅之堂。
二、孔子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包括《易经》在内,对《易经》的保存起到了重大作用。
三、孔子作《易传》,从此把《易经》由一部占筮之书变为一部哲学、社会科学巨著。
四、孔子把《易经》作为六经教材之一,为易学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孔子倡举义理,对易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使《易经》成为儒学经典。
六、总之,因其对易学的贡献及其在易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孔子堪称中国古代十大易学家之一。 历史传说中,有伏羲画八卦、周文王作周易、孔子修易等,神话传说中又有连山易祖作易、九天玄女传易等。因其年代久远,道、儒、术三教理解有不足,至今关于易如何产生及发展说法不一。从继承较好的道教及术数派来看,基本有天书神授之意。
综合一下,易经是远古众多圣人(或神人)根据大自然(或天道、生命)的发展变化规律经过很长的年代创作并不断修改而成的。其中,经上古圣人(或连山易祖、九天玄女)某一时期集大成,作成《连山古易》。圣人盘古之后世,因时又作《归象易》又经过很长年代,圣人大自然(天道、社会的发展)变化,重修易经,作成《归藏易》传于伏羲。归藏易偏重于个人修行及人类发展的问题。到周文王时,自然及社会环境又变,圣人修易传于文王,而名周易(周义为周朝,圆周,周转回归),传至现世。到孔子时,其所增修易偏重于义理(哲学)。连山、归象、归藏无传。
为什么孔子说:“五十读易,可以无大过矣”?
孔子说:“五十读易,可以无大过矣”有几层含义:(1)据传说,孔子在五十岁以前,并没有机会看到易经(见附录)。(2)老年人的阅历比较丰富,对易理能够心领神会。(3)既然五十能够通彻易理,做事当然不会有大错。(4)可能不主张从小就太谨慎(需要接受风雨,接受挫折,自己摸索总结经验)。大人总是希望小孩少走弯路,但是小孩需要走过一些弯路后才能成长。对大多数人,过程最主要,一定要在过程中去领悟人生的酸甜苦辣;鼓励人们去探索、去创造,社会才会发展,人生才有意义。(但关键是一定要警戒不能走邪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以易经的大道理,在有了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之后,可能更容易感悟,更容易心有灵犀一点通。 附录:孔子是怎么得到易经的? 公元前500年的某一日,子路、子贡见孔子闷闷不乐,遂前去询问:“夫子缘何眉头不展,是弟子有过失吗?拟或有什么事情需要弟子去做?”孔子微微叹息一声,带着遗憾的语气说道:“吾已年近五十,并成为你们的夫子,可是我还没有读到《易》这本书,这无论如何说不过去呀!” 子路急忙说道:“《易》之书乃周王室秘藏典籍,外人是看不到的。况且,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王子朝携周室典籍投奔楚国,定居在南阳一带,深居简出,不见外人,那周室典籍亦不知去向,或曰焚于战火,或曰藏之深山,又到哪里去寻《易》书呢?” 孔子一边听一边点头,待子路说完,便将目光转向子贡。子贡遂不慌不忙地说道:“弟子知道夫子性喜读书,因而对周室典籍的下落亦时加留意。我听说定公五年(公元前505年),周敬王曾派人入楚向王子朝索要周室典籍,王子朝不肯,遂被刺客杀死。次年,周儋翩率领众人欲为王子朝报仇,周敬王闻之吃惊不小,以致离开王城暂避于姑获之地;不过到底是力量悬殊,并未形成什么大事件,只是从此周儋翩等人的行踪更为隐秘。” 子贡说到这里,见孔子面露失望之色,遂补充道:“弟子行商时有不少商旅朋友,夫子如欲寻找《易》之书,尚请夫子准假,弟子亲去南阳,或许还能为夫子找到更多的周室典籍呢!” 孔子闻言喜形于色,正要说话,子路话已出口:“弟子在山野之间亦有不少挚友,子路愿与子贡同行,只要《易》之书还在世上,就是掘地三尺,也要把它寻来!” 孔子含笑说道:“此事正合我意,你二人可打点行装,先向南行到沛地去见老聃,他是原周王室图书典籍档案文献馆的典藏史,因周室典籍被王子朝携走,老聃深为自责故而退隐沛地,他应当知道些消息的。” 子路、子贡带着孔子的亲笔书信去见老子,三人密谈一夜。次日清晨,子路、子贡告别老子,二人便分头向西而行。一路风餐露宿,少不得与各色人等打交道,亦难免遇到虎、豹、熊、罴,自是吉人有吉星高照,总能逢凶化吉,此乃寻常故事,不必多表。 话说南阳地区有一座西鄂山,山虽不甚高,林木却密;而且有一股清泉,名曰清泠之渊。按说这是一个好去处,但是方圆百里的人们谈起此山无不面露惧色。原来这里有一状如猿猴的怪物,它有赤红色的双目,又长着赤红色的鸟喙,全身披着黄毛,却有着一个祥平的名字叫雍和;据说,它出现在什么地方,便预兆着那里将有令人惊恐的事件发生(参见《山海经·中次十一经·丰山》)。因此,人们只是远远地望一望西鄂山,而从来不敢靠前,不过偶尔却能够听到从那里传来的幽幽钟鸣声。 咚咚咚,咚咚,咚。雍和听到钟鸣之声,知道一年一度的纪念仪式又开始了。说来这已有十几年了,这是当年王子朝制定的规矩,每年霜降时节,都要鸣钟示警。因为正是霜降时节,王子朝听到宫中之钟无故自鸣,急忙占卜,这才知道晋国已出兵支持王子丐(即王子朝同父异母之弟,被立为周敬王)。由于提前获得此信,王子朝才有时间将周室典籍,以及周王室的青铜礼器打点行装,一并运往南阳地区秘藏起来(它们乃是王权王位的象征)。 “唉,可惜王子朝被王子丐派人刺杀,周儋翩率众人避居西鄂山,自己年纪也不小了,今后该有什么归宿呢?”雍和正在沉思默想,忽听得远处有动静,定睛一看原来有一壮汉正向山上走来。雍和急忙戴上面具,披上黄毛衣,突然跳到那壮汉面前。此壮汉不是别人,正是子路,他已探得消息知周儋翩隐居于西鄂山,要想找到《易》,首先要见到周儋翩。子路正在盘算见到人后该如何言说,猛不丁见到一个黄毛红喙的怪物扑来,本能地闪到一旁。 如果是早几年,别说一个子路,就是三五个子路,也不是雍和的对手。但是,雍和近来颇有些心事,身手大不如前;而子路志在必得,且身手亦不俗;因此二人过起招来,谁也不占谁的便宜。其实,也就是子路,要是换了别人早就被雍和的长相吓跑了;这还要归功于孔子,因为孔子对弟子常教导不要迷信什么怪、力、神。因此,子路一边招架,一边也在思忖,它怎么跳来跳去都像人呢?自己可不要无端伤了人,否则下面的事就不好办了。 “子路快快住手!雍和先生,雍和先生!请听我说端详。”子路回头一看不觉大喜,原来是子贡来了。雍和闻言一愣,来人何以知道自己身份?于是摘下面具,循声望去。 子贡快走几步,向雍和施一礼,这才缓缓说道:“我们是孔夫子的弟子,他是子路,我是子贡,经老子介绍特来拜访你家周先生。”雍和虽然与周儋翩等人隐居西鄂山,但是却对外面的世界随时留意,因此孔子聚众讲学的事还是知道的;既然自己击不退子路,子贡又彬彬有礼,遂对二人说:“你们暂在此地等候,待我知会我家先生后再说。” 说罢雍和便一溜烟地消失在密林之中,只留下一串脚踏落叶的声音。不一刻,雍和已换了周朝官服款款走来,随行还有几人,神态警觉而表情和善。雍和对子路、子贡说道:“二位客人,请跟我来。” 子路与子贡交换了一下眼神,遂答道:“尚请头前带路。”雍和使个眼色,那几人便走上前来将子路、子贡双目用布条遮住,似架似搀地将二人带上路。左转右拐,右转左拐,只闻鸟啼声和潺潺流水声。待子路、子贡的蒙布被解开后,他们才知道自己被带到了密林深处的一栋屋宇内。“二位委屈了,不知有何贵干,来此深山?”子路、子贡这才看到一位老者正在对自己问话。此老者白发白须,双目却颇有神采,他正是周儋翩,不过白发白须却是假的,严酷的生存遭际令他不得不防。 子路、子贡忙说明来意,那老者仔细倾听,但却不时地微笑着摇一摇头,那神态的意思是:“你们二人的说辞全然不可信,我这里哪有什么周室典籍?!” 子路见状对子贡微微一笑,然后上前对老者说:“周老先生,我这里有一物,乃老子所托送予您。”说罢便从身上摸出一物双手递予老者。老者略一迟疑便又恢复自信的笑容,缓缓将丝帛打开,只见那是一片磨得颇为光洁的龟甲,上面有七个钻窝,状似北斗七星,此外并无字迹。 周儋翩心中一惊,手指一抖,那龟甲险些跌落到地,但随即又恢复常态,轻声问到:“此物有何说辞?”子路闻言一愣,结结巴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因为老子当时对他说只需将此龟甲献上,问题便可迎仞而解。 这时子贡不慌不忙地走上前来,充满自信地说道:“此物外背称‘反’,内壁承‘弱’。其意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出自《道德经》第四十章)” 周儋翩闻言长叹一声,随即对子路、子贡二人说:“事已至此,你二人可下山小住数日,所需之物届时我另派人送去,只是不要将山上所见说与他人,切记切记!送客!”说罢周儋翩便转身离去,雍和等人依然将子路、子贡二人双目蒙上,并送下山去。 原来十几年前,王子朝携周室典籍奔楚的路上,老子曾劝王子朝把周室典籍秘藏深山,而不要交与楚国君臣。与此同时,老子又与王子朝约定,可选若干周室典籍抄出副本,传与爱书之人,并约定了暗号暗语。此后,王子朝便将此事交予周儋翩秘密操办,陆陆续续已抄出《书》、《易》、《诗》等等典籍副本。 在此期间,楚王亦不断派人索要周室典籍和周室青铜礼器(包括九鼎、编钟、宝觚等等),并点名要大禹治水图(此图久已失传,幸有今人根据《五藏山经》绘制出约四百平方丈的巨画《帝禹山河图》)。由于王子朝一行借居在楚国地盘上,因此不得不忍痛割爱送给楚国君臣一批周王室青铜宝器以及制造青铜器的工匠(至今湖南湖北两省仍然时有出土青铜器);另外又将前朝典籍有关地理的内容,即帝禹时代的《五藏山经》、夏代的《海外四经》、商代的《大荒四经》、西周时期的《海内五经》编辑整理成《山海经》一书,一并送交楚王。 但是,楚王君臣贪心不足,而王子朝又被周敬王派人刺杀,周儋翩只得率领族人(包括追随王子朝奔楚的原周王室图书馆的官员、学者及其后裔)隐居在西鄂山中。现在老子推荐的爱书之人已来到,正好可以了却此事,从此便可将周室典籍永藏深山,以待后世清明时代的到来――周儋翩主意已定,遂向众人交待分头行事。 子路与子贡在西鄂山下的一处客栈中住了多日,却无任何消息。闲来无事,子路想起来便问子贡:“你怎么知道那龟甲有此说辞?”子贡眼见天气渐寒,盘算着路途难走,因此无心取乐,便一五一十告诉子路:“这都是老子让我如此说的,恐怕是老子与周儋翩早已约定好的暗语吧。”子路闻言感叹到:“怪不得夫子要称赞老子是龙啊!” 正在此时,雍和闪进屋来,子路、子贡忙站起问候。雍和笑着说:“你们要的货,我给送来了。”三人走出屋外,只见院里放着十几挑柴,雍和见子路和子贡发愣,便低声耳语到:“为防外人走露消息,只好将货藏在柴木里。” 子路、子贡闻言大喜,子贡忙从行李中取出黄金百两送与雍和,雍和坚辞不收,并匆匆离去。子路、子贡连夜将送来的周室典籍副本点清并伪装成寻常货物,他们二人也扮成商旅,第二天清晨便匆匆离开客栈向东行去。临行前,子贡将黄金百两留在客栈,因为他早已看出此客栈乃西鄂山人所开。 日行夜宿,也就二十余日,子路、子贡便携带众多周室典籍抄本回到曲阜交给孔子。孔子大喜,日夜读《易》,以致“苇编三绝”――那时的书是用竹简编成,编竹简的绳子断了三次,可见孔子读《易》时反反覆覆的过程。此后,孔子将《易》整理注释成《易经》一书,又将《书》编校成《书经》一书,将《诗》删选成《诗经》一书,并流传于世。 后来,子路、子贡又再返西鄂山,只见人去山空,周儋翩一行不知去向,周室典籍的原版本和原始文献亦不知秘藏在哪座深山。与此同时,南阳地区却多出了一个新兴行业,即图书出版业,从业者均自称是原周王室图书馆官员、学者的后裔,他们供奉的行业祖神则是王子朝、周儋翩和老聃,并坚信周儋翩和老聃仍然活在世上。当地尚有晁姓人家,自称王子朝之后裔也;而王子朝的墓地亦在南阳西鄂(今南阳市石桥镇),乡老则称曾见周儋翩与一女子云游西鄂山。再以后,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兴起;直至汉代,南阳地区仍然是人才辈出,计有大天文学家、文学家张衡、大医学家张仲景,以及政治家晁错、军事战略家诸葛亮等等。再以后,风水轮流转,西鄂山的秘闻渐渐消失在茫茫历史长河之中。
为什么孔子说五十岁之前最好不要看易经?有哪位人才给解释一下,那是出于什么考虑,先谢谢了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
意思是说,再过几年,等我五十岁的时候学习易经,做人做事就可以不犯大的过失了。我个人理解这是孔子自谦之语,一来说明易经的深奥需要人生的历练才能深刻理解,二则说明易经的功用。
孔子为什么要五十才能学易经
以前的时候对易经没有兴趣,后来才发现易经的智慧。
50岁是知天命的说法
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60花甲,70古稀
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为什么我20就知天命了
五十而知天命必须做到“不惑”“而立”
你做到了吗?如果没有做到而立、不惑,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天命。
才20,事业几乎为0,“而立”都做不到,还想知天命?太嫩。
孔子说 五十知天命,为什么我才20几岁就知道天命了阿
如果真的做到,那你真是个天才。
五十而知天命必须做到“不惑”“而立” 你做到了吗?如果没有做到而立、不惑,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天命。 才20,事业几乎为0,“而立”都做不到,还想知天命?
孔子说过人四五十岁很少见还孝顺父母的原话是什么
给他们买补品啊,买口味特别的东西啊等等咯,理解他们;而精神上是:跟他们谈谈话,支持他们等等咯,他们说的也是不错的方法哦,方法不少的,那建议你,去听听“常回家看看”这一首歌吧对于孝顺父母嘛,给予物质上支持的同时也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再不明白我说的,所谓的物质是,就说最简单的
五十岁了,出大汗,易疲劳无力,为什么
随着年龄的增长 更年期的到来 大多数人的新陈代谢功能减缓 身体中的疲劳因子无法排出体外 常年累积身体中 所以会导致 腰酸腿痛 疲劳成疾的现象
建议你生活要有规律 每天坚持适当的运动 保持心情的开朗
条件允许建议你可以饮用 三勒浆 可以帮助你缓解疲劳 同时提高身体免疫力 帮助排除体内长期累积的疲劳因子 是你的身体更加健康
希望上述信息可以帮助你 疲劳易成疾 累喝三勒浆 祝你健康幸福
《论语》中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怎样理解孔子说的
人到了五十岁,世间的人情世故都已经能看的很透彻了,不会再因为什么事而迷惑,所以国家领导人大多数都是五十岁以上的,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大局
一般人不要学易经
一般人不要学易经 老祖宗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不可辜负。但君子取之,须有道。不是所有精神财富尽占后,就能成为有福之人的。
诚然,佛学与《易经》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能看尽人生百态,给人以智慧。要知道佛学和《易经》并不好驾驭,学习的门槛很高,也不是人人钻研它后就能“得道”的。
大师级人物南怀瑾也曾告诫年轻人,不要去深入钻研佛学与《易经》。
如“精神”般的佛学
佛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远。隋唐以后,佛学得以兴盛,并在中国落地生根了禅宗文化。唐代开始,佛学渗透到了中国文化的每个部分。不光修行者们潜心佛法,文人雅士们也心向佛学,还成为了当时一种不可抵挡的时尚潮流。
如今,有人把佛学当作“精神”慰藉心灵。人生无常,“苦味”是一道避免不了的味道。任何欢乐都无法永恒,生命因此也免不了陷入失望、痛苦之中。学习佛学可以“消化”苦味。故而,对佛学趋之若鹜者众多。
玄而又玄的《易经》
《易经》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毋容置疑。对于选一本书代表中国文化这个问题,得到的答案不会是《论语》,也不会是《道德经》,而会是《易经》。
有人说,即便你畅读世间万本书,还不如读懂《易经》。又有人说《易经》是经典之中的经典,哲学之中的哲学,智慧之中的智慧。又有人说,《易经》内潜藏着大道之源,读后人的思想境界不一般。
确实有很多 和名人都支持这样的观点。古往今来的成事者,都会读《易经》,因为读懂了《易经》,犹如读懂了人间更高级的为人处世之道。
孔子曾说,读懂了《易经》,人生就能远离重大错误。曾国藩曾说,读懂《易经》就如同获取了安身立命的技能。马爸爸曾说,身在职场,《易经》是职场的“葵花宝典”,读一读受益终身,自己能有所成就主要是因为读《易经》比他人读得早些而已。
但在一般人眼中,提到《易经》就会联想到八卦。说起八卦很多人自然会想到,京剧中那些穿着八卦道袍、手摇鹅毛扇的角色,他们能对地下事了然于胸,天上事知晓一半。如此,《易经》又有了一份神秘色彩。
大师的告诫
佛学、《易经》如此地好,是不是每个人都应该深入学习一番?南怀瑾大师却给出了相反的说法。他认为,年轻人不要去钻研佛学与《易经》。
南怀瑾大师的意见和建议靠谱吗?南怀瑾能被尊称为“大师”,是有一定原因的,他是一个教授、居士、护法、宗教家、哲学家、杂家于一身的大人物,他还曾被人称为当代的“通天教主”。南怀瑾大师自己对佛学、易学研究得很投入,为何会告诫青年人轻易不要去钻研佛学和《易经》呢?
在南怀瑾大师看来,学习佛学和《易经》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并不是所有的普通人都适合。有两类人可以尝试,一种是具有极高智慧的人,另外一种是完全没有读过书的人。
南怀瑾大师认为,处于中间智慧的普通人,更好有自知之明,千万不要因为好奇而学习佛学和《易经》。好奇会害死猫。如果涉猎佛学和《易经》学习的话,千万要记得研究一半即可,钻研不到底反而是对自己的保护。佛学和《易经》这两门学问钻研到底了,人也就是废柴一个了。
不要钻研佛学与《易经》的原因
南怀瑾大师不推崇年轻钻研佛学,一则是因为佛学研习太耗时间。佛学学问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浩如烟海。它们犹如百货店,里面的东西齐全。但真要学懂弄通的话,很费时间。而年轻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也很宝贵,应该把时间和精力留给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二则佛学和不好学。放眼望去,近代中国著名的佛学研究者,那是少之又少。研究佛学需要智慧超群的人,才可以真正地悟得懂、悟得通。
三则佛学学习并不简单,需要有看空看淡的高深境界。其实对于普通人来说,没有必要让自己境界如此高,为人处世懂得善有善报的道理已经受用一生了,在日常生活做到言善、行善、心善,一生已是圆满,不需要如苦行僧一般。
人活一世,如果能一直保持平和的心态,处理好各种关系,其实比每天都静心修禅、烧香拜佛都有用。只要做到身正,一切就都能坦然面对,年老时回望自己的一生也就无悔了。
南怀瑾大师告诫年轻人不要钻研《易经》,一则是因为《易经》是本很有“魅力”的书,会让人忘了时间,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
南怀瑾大师用自己亲身体验告诫年轻人不要学习《易经》,尤其不要晚上学习《易经》。这并不是因为《易经》可以驱鬼神。也许你会听到老前辈说《易经》可以用于避邪,妖魔鬼怪都对《易经》敬而远之。甚至有的说,要是人患了重病,在枕边放上《易经》的话,就能把病魔鬼怪赶跑。
而南怀瑾大师在晚上读《易经》,却让自己陷入一夜睡不着的兴奋之中。他在夜间读《易经》,会被《易经》中的一个又一个问题所吸引,刚解开一个疑惑后,同时又会冒出一个新的问题。这样不断研究下去,人毫无睡意,在不知不觉中就天亮了。
所以,南怀瑾大师会发出“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已多事”的感慨。青年人如果要钻研《易经》,就会夜夜失眠。这样很伤神,对于大好年华的青年人来说,长期钻研《易经》非但不能让其青春焕发,还能让其染上暮气沉沉之症。
二则是因为《易经》钻研需要大智慧。《易经》是群经之首,能让人“着迷”,陷入其中而不知。中国所有的哲学,都是从《易经》中衍生出来的。
那么钻研《易经》,就得准备好一流的智慧,不仅要具有辩证法思想,还要有深厚的知识和经验的储备。不然的话,就如菜鸟练习功夫,会走火入魔。智慧不够的人士,可能会把《易经》研究偏了,肤浅地认为《易经》等同于算命、八卦,以为自己窥探到了玄乎的“天机”。
其实不过是自欺欺人,学习的过程还会牵涉个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三则《易经》包罗万象,涉及领域十分庞大。钻研它就要准备好一辈子的功夫,但可能结果是终其一生也不能完全研究透彻。南怀瑾这样的大师,也坦言自己也只是学会可一半而已。
璀璨的文化放在那里,是吸引人。但文化习得不是易事。在决定学习佛学和《易经》前,要对自己有充分的预判,不能高估了自己。经过深思熟虑后,再决定是不是“入门”。盲目被佛学和《易经》身上的光环所吸引而学习的话,只会让自己越学越“废”。
为人更要如此,要懂得适可而止,做事则须量力而行。活着,千万不要和别人盲目攀比,每个人都每个人的不同,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
活在当下自己的角色中,才能活出自己的精彩。如果一味地、无节制地攀比,对自己提出一些不自量的要求,只会是自己为难自己,最终让自己身心疲惫罢了。
以上就是与一般人不要学易经相关内容,是关于南怀瑾的分享。看完易经读懂的人都疯了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看易经对人有什么坏处吗
看《易经》没有坏处哦。
《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和谐辨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
有人说普通人不能看易经,是因为易经晦涩难懂、需耗费大量精力时间、并不是民间所说学易经有坏处,这种说法完全是错误的,我们不可相信。
易经真的能治病吗
本人对易经道行虽然不深,但也潜心用苦研究了一两年,负责任的说一句,易经不能治病(当然,这里要说个例外,那就是中医的学说是以易经为基础的,有《伤寒论》,《皇帝内经》,《素问》,这三个中医佳作除外,此三佳作是中医必读宝典,能济世救人。但你问的是易经通能不能治病,而不是中医能不能治病)。本人以学易理为主,学占卦为辅,本人也用易经也帮人占卦,至今为止准确率也在90%以上。所以,易经能测吉凶祸福,更重要的是能参悟人事,物事,情理。而不能治病,这不是医书。
久旱急需雨,病急求药心。此为人间之苦。但有人抓住了病急求医的心理,借用易经之名,到处骗患者钱财,此种人,人神共愤!早晚没有好报。易经里早说明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易经是教人循天道,天道好生,救苦大众。
那些借易经骗病人财钱的人,必不得好报,就算他活到一百岁,那报应必在子孙,这是必然的。人都是聪明的,他骗别人一时,骗不了明人一世。坏事做多了,自然有人来收拾。这叫“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所以,劝各位病者可以求真正有易理基础的人问一些建议,但不可信那些乱用易经来骗钱的人。病急还须求名医,最主要自己心态要放得下,生死有命,有生必有死,有死才有生。冬天到了,百木成枯枝。等春天来了,枯枝长新芽,然后有百花开,这是自然。看得开,放得下,自然健康,长命百岁!
以上就是关于为什么读易经就没病了,孔子说50岁学易经原话怎么说的全部内容,以及为什么读易经就没病了 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